万时明大为骇异,连声说:“敲都敲不开?看您这话说的!”
“不信?”老头歪嘴一笑,“和尚的小气也不是一天两天,一代两代。古时候饭后敲钟的故事你们总听过吗?”
万时明素称渊博,这点儿熟典故哪能难住他呢,开口就说:“不就是说一个穷生寄居僧院,天天吃和尚们的大锅饭,和尚们讨厌他,这天就故意吃完饭才敲吃饭钟,等他赶到要吃,哦呵——只剩一点涮锅水了?”
“对了!”老头满意地说,“别处还好,香照寺的和尚们却就是这路货。不信走到它墙外看看,早在前年腊月里,就有人抄了古人的一首歪诗在上面骂他们:说什么‘惭愧什么黎什么钟!’随后就被他们用铲子刮了。老汉我当时亲眼看过,说得真真不错!”
万时明一笑说:“那七个字是‘惭愧阇黎饭后钟’,是唐朝王播写的一首诗的第二句。您亲眼看见了?真有人这么说他们?”
(这诗据说是唐朝一个穷生王播被和尚作弄,没吃到斋饭,当即愤而大字壁:“上堂已了各西东,惭愧阇黎饭后钟”。等到他中进士做了大官,已是二十年之后。那年他仪从如云重游扬州石塔寺。和尚们见原来那个穷酸竟然熬出头来,做了淮南节度使,看了又是惭愧,又是害怕,就赶紧弄了个绿色的纱罩把这两句旧诗罩了起来,以示尊崇爱护,其实就是个事后补救,拍拍贵人的马屁,请他不要记仇。
但王播却不肯饶,提笔又添了两句:“二十年来尘扑面,如今始得碧纱笼。”既是讽刺,又是感慨。
跟随的地方官一看:呀,这些家伙竟然得罪过大人,大人也余恨未消,那还等什么?上来就是一顿刁难,弄得他们满寺难受。
后来人们就以此编了个故事,就以纱罩为名,叫做《碧纱笼。京剧戏文里就有这么一出。)
“不亲眼看见,我哪能记得这句诗?”老头笑道,“听说前年抄诗的那人也是个穷读人,想投奔他不收,这才拿戏曲里的典故糟蹋他。这叫借板子打光头,对号入座。他们不吝啬,人家会劳心费神地这么呲他?”
“果真不开门了?”
“当然不开。”
“就没个例外?”
“连我这老熟人驾到都不开,还能为你们开?真是!”
“我们认识那里的知客。”万时明说。
“知客?谁?管这事的有好几个呢。”
“容虚。”
“你们认识?”
“嗯,熟——也就是熟人。”
老头把他们认真地看了看,摇头说:“他死啦。昨天叫冷枪打死的,没啦!”
年轻人们全身一震,好似一盆冷水浇头,刹那间透心的凉。
他们相望沉默,都不知说什么好。寺门不开,联络人也死了,那还投它干嘛?无处可去了。
四人一时踟蹰无计,就要放弃,但转念一想,呆在这树木稀疏的野地里,真的小鬼子横扫过来,除了树枝树叶,一无遮拦,绝对是个死,那就不如不管真假,先前去碰个运气。好歹那儿还有几道墙垣,几块瓦片!
而且,自古佛门善地,慈悲为怀,救死扶伤,都是责无旁贷,值此战火连天之际,竟然怕背负担,连命都不救,门都不开,说给谁能相信?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