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深知,治国之道在于用人。因此他继位以来便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,广开贤路,招揽天下英才。尤为特别重视儒生的作用,多次下诏征召贤良文学之士。
刘彻抬手,示意喧嚣的朝堂安静下来,目光沉稳地望向一侧,开口道:“尚书令,你对此事有何见解?”
此刻,他心中清楚只有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支持是不够的,若想让新政顺利落地生根,必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去制衡窦太后,而苏家,无疑是最佳之选。
苏明仁自从苏昭均去世之后,便被汉武帝征召担任尚书令,他不慌不忙地出列,先恭敬地行了一礼,而后说道:“陛下,广纳天下有志之士,此乃富国强民的上上之策,彰显了陛下求贤若渴的明君风范。只是……”
苏明仁略作沉吟后继续说道:“陛下,选拔贤才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。然而,若过于偏爱某一种学说,只选拔研习此学说的人才,不免会让朝廷的思想趋于单一。
自古以来,百家争鸣,各家学问都有其独特的智慧。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,可教化百姓、规范人伦;道家倡导顺应自然、无为而治,利于休养生息、缓和矛盾;法家主张以法治国、赏罚分明,能维护社会秩序、增强国家治理效能。
若鼓励各家学问相互竞争,就如同让不同的花朵在同一片花园中绽放。它们在竞争中相互学习、相互借鉴,不断发展完善自身。这样选拔出来的贤才,能够博采众长,更为全面。”
刘彻微微蹙眉,目光扫过朝堂众人,心中已然明了苏家虽然不会阻碍他改革,但也不会全力支持自己,继续说道:
“朕意已决,新政势在必行。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。
其一,选拔人才乃当务之急。朕欲广开贤路,不拘一格降人才,让天下贤能之士皆有机会为我大汉社稷效力。
其二,朕欲设立明堂。明堂者,乃天子之堂,是祭天、布政之所,象征着天子的权威与国家的秩序。设立明堂,遵循儒家礼制,可使天下臣民明晰等级之分,知晓君臣之义。如此一来,上至王公贵族,下至黎民百姓,皆能各安其位,各行其道,国家方能长治久安。
其三,建立完善的礼制亦是重中之重。礼者,天地之序也。如今我大汉虽经几代休养生息,国力渐强,但礼仪制度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。朕欲依据儒家经典,制定一套详尽的礼仪规范,用于朝堂之上的朝会、祭祀等大典,亦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、人际交往。让礼仪之风吹遍大汉的每一寸土地,使我大汉成为礼仪之邦。”
刘彻的话语掷地有声,在空旷的宫殿中久久回荡。然而,他的内心并非毫无忧虑,他深知,新政的推行之路必将荆棘丛生、困难重重,而最大的阻碍,无疑是他那位尊崇黄老之学、在朝廷中根基深厚的祖母——窦太后。
窦太后崇尚黄老之学,主张“无为而治”。在她看来,汉武帝的新政过于激进,会打破现有的政治平衡。自从新政的风声传开,窦太后就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朝堂的动向。
建元新政开始后,选拔人才的诏令一下,各地贤才纷纷涌入长安。董仲舒以其“天人感应”“大一统”等学说,得到了刘彻的赏识。
主父偃也来到了长安。他出身贫寒,但胸怀大志。主父偃向刘彻提出了“推恩令”的建议,即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,从而使诸侯国越分越小,无力与中央抗衡。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,开始逐步推行“推恩令”,加强中央集权。
窦太后本就对新政不满,听到诸侯王们的哭诉后,更加坚定了反对新政的决心。她开始在后宫中召集亲信大臣,商议对策。
新皇登基伊始,一场的政治风暴悄然袭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