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70年,冬日的暖阳洒在未央宫的青砖之上。苏砚静静地坐在庭院中,身旁的炉火跳动着微弱的火苗。他轻抚着发白的胡须,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沟壑,如今他已是72岁高龄,妻子吕媭前些年便已去世,他因为早年的征战也在体内留下暗疾,时日无多。
思绪如脱缰之马,穿越时光的长河。回想起初穿越来到这世界,天下初定却百废待兴。他凭借着后世的知识与智慧,辅佐刘邦建立大汉。他向汉文帝建言轻徭薄赋,鼓励农桑,使得大汉的田野间一片繁忙,百姓生活渐渐富足。
如今的朝堂之上,苏家风头正盛。苏砚的次子苏昭均,凭借着出众的才华与谋略,深得汉文帝刘恒的看重,已然官拜相国,位极人臣,在朝堂之上翻云覆雨。长子苏昭临也不遑多让,接任了礼部尚书之职,掌管礼仪教化,尽显苏家风采。
小女儿苏昭萱已然成年,她乖巧伶俐,一直伴在苏砚身旁,悉心聆听父亲的谆谆教导,汲取着智慧的养分。前些年,苏昭临迎娶了一位民间女子为妻,二人琴瑟和鸣,先后诞下一子一女。长女唤作苏明婉,幼子名为苏明澈。苏砚早有规矩,以后字辈便按照昭、明、清、远、文、景、承、世传承,家族的历史也将在这一辈辈的延续中愈发辉煌。
看着眼前繁华的景象,苏砚心中满是感慨。他深知,这一路走来虽荆棘满途,但他改变了大汉的走向,让这片土地充满了勃勃生机。
苏砚体内的暗疾突然加重。他躺在床上,面色苍白如纸,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。家人围在他的床边,焦急万分。苏昭萱泪流满面,紧紧握着父亲的手,生怕一松开父亲就会离她而去。苏明婉和苏明澈也在一旁抽泣着,他们虽然年幼,但也知道祖父的病情很严重。
苏昭临得知消息后,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,匆匆赶回苏家。他一进家门,就直奔父亲的房间。
看到父亲虚弱的样子,他的心仿佛被刀割一般疼痛。他跪在床边,握住父亲的手,声音颤抖地说:“父亲,您一定会好起来的,您还要看着我们长大了。”
苏昭均也在朝堂上得知了父亲病重的消息。他心中一阵慌乱,但作为相国,他不能轻易离开岗位。他迅速安排好手头的工作,向汉文帝请了假,然后快马加鞭地和苏昭临赶回苏家。一路上,他心急如焚,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苏砚的身影。
当他们赶到苏家时,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。他冲进苏砚的房间,看到苏砚躺在床上,气息微弱,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,跪在床边,哽咽着说:“父亲,儿子来晚了。”
苏砚微微睁开双眼,看着围在身边的家人,心中满是欣慰。他用微弱的声音说:“你们都来了,我也就放心了。”他的目光依次扫过每一个人,最后停留在苏昭均和苏昭临身上。他说:“昭临、昭均,你们兄弟二人都是苏家的顶梁柱。如今我时日不多了,有几句话要嘱咐你们。”
苏昭临和苏昭均挺直身子,认真地听着。苏砚接着说:“我这一生,能辅佐高祖建立大汉,又能为文帝建言献策,让百姓过上好日子,也算是问心无愧了。但我知道,这天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,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。
昭均,你身为相国,要心怀天下,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。在推行改革的道路上,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,为父把我这一生的治国理念,兵伐谋学都写在了这本书上,你要多多钻研,会大有益处。”
苏昭均点点头,说:“父亲,您放心,儿子一定会牢记您的教诲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