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尽春来(1 / 2)

陆怀难看的脸色让陆钧预感到自己中了,但听着那名小厮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, 他的心还是难以控制的紧紧一缩。果然, 第一个读的就是他:“陆钧,第五……”那小厮笑看了看他, 又道:“恭喜, 您是《春秋》的经魁!”

这是乡试的规矩,虽然解元只有一个, 但是由于举子们分习五经,前五名必定会在修习五经的考生中各取一名, 每经的头名称作经魁, 故乡试有五经魁之说。如果能中经魁,也是一项很大的荣耀。

陆怀不满的瞪了那名小厮一眼, 忽然又意识到那小厮不是他的手下, 而是陆睿涵派来的,马上把目光移开,努力的挤出了一个笑容。在场的除了陆钧他们三个和陆怀之外还有四五个人,这几人中也有两人考中, 其他的人纷纷沮丧的坐回了身后的椅子上, 也有人马上就告辞了。

陆锦仍然满怀希望的看着那名小厮,半天才意识到, 正榜已经读完, 他没有中。他有些难过, 但也有些释然的笑了笑, 道:“没关系, 再过三年……再过三年我再来试试。”

那小厮笑道:“陆锦少爷,您也不必丧气,您中的是副榜,副榜第三呢!”

参加乡试的人数众多,可取中的举人数目毕竟有限,于是就有了“副榜”一说,只不过,中副榜的人没有参加会试的资格,只能算是“鼓励奖”吧。

陆钧安慰的拍了拍陆锦的肩膀,谁知道,陆锦脸上方才的一丝失落已经一扫而空了。他有点激动的对陆钧和常晓成道:“我中了副榜,我竟然能中副榜第三,差一点就中了举人!爹要是听说了,他一定很高兴!”

既然已经放榜,陆钧觉得他们就没有留下来看陆怀脸色的必要了,他还惦记着已经怀孕的杨文茵,从三月到八月底,杨文茵已经怀孕六个月了,他却还没能回去见上杨文茵一面,不过好在,他一举考过了乡试,对于自己的妻子,应该也算是一种补偿和安慰吧。

参加完乡试的鹿鸣宴,拜过座师,又认了“同年”,也就是其余一同中举的新举人之后,三个人急匆匆的踏上了回洛陵的路。思乡心切,他们一路上紧赶慢赶,终于提前回到了家乡。报喜的队伍早他们好几天就到了,县城里外吹吹打打,好不热闹。

由于在济南府各种应酬花了一段时间,回到洛陵县时已经是十月初。陆钧虽然急着回沂源,但他还得在洛陵祭祖,拜见知县、乡绅。从此之后,他和知县还有县衙官员已经可以平起平坐,他再也不是一阶平民,而是迈入了预备官员的行列。

当然,要想真真正正的被授予官衔,开启仕途,近在眼前等待着他的,还有会试和殿试的双重关卡。

陆睿涵对他们几人的动向格外关注,特地从京城写来书信,还赋文一篇,对陆家子弟们进行鼓励和教育,让他和陆怀抓紧时间回国子监,好好准备接下来的会试。

会试的时间是来年二月,从洛陵到北京就要走上一个月左右的路程,因此陆钧和常晓成的时间安排变得非常紧迫,他们都想和自己的家人多呆一会儿,因此便推拒了洛陵所有的庆祝宴席,快马加鞭赶回了沂源。

一踏进乡下宽敞的宅院,陆钧首先听到的是婴儿咯咯的笑声,两个声音一个清脆,一个甜糯,交织在一起响个不停。陆茗和奶妈抱着孩子,随着家里一众人迎了出来,常晓成自从孩子生下,没有来得及多看几眼就前往济南府考乡试去了,这会儿看见两个已经半岁健康壮实的孩子在奶妈怀里挣来挣去,好奇的看着他,从来都大大咧咧的他忽然眼眶一酸,眼泪止不住的流淌着。

陆钧一进院子,马上就开始在人群中搜寻杨文茵的身影,找了半天,方才看见一个婆子扶着杨文茵站在众人后面。杨文茵怀着八个多月的身孕,走路走得有些缓慢。看见陆钧的她仿佛眼睛有些湿润,陆钧不自觉的将手中的东西往地下一放,就向杨文茵的方向走了过去。

两人久别重逢,陆钧心中感慨万千。他不想离开杨文茵,他很怀念和杨文茵一起在北京生活的那些日子,虽然短暂,但是那间不大的院子里,每天都充满着欢声笑语,平静而愉快。他也常常想起他们去塞外的经历,他和杨文茵在广袤的草原上纵马奔驰,有杨文茵陪在自己身侧,他从来没有怕过随时可能出现的鞑靼狼兵。在济南备考乡试的时候,他没有一天不想杨文茵。这已经不再是他初见杨文茵的时候那种心砰砰直跳的激动,而是一种温暖柔软的思念,就如同沂源的秋日暖和而不过于炎热的太阳,把他心中偶尔出现的不安惶恐驱散的干干净净。

陆钧和杨文茵互望一眼,什么话都没有说,两个人就明白了彼此的心意,杨文茵笑着点了点头,陆钧轻轻拉着她的双手,问她:“文茵,你感觉怎么样?”